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是国家首个综合类技术创新中心,河北按照《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共建框架协议》组建河北中心、雄安中心,着力建设创新平台,协同攻关全产业链关键技术。系列报道《协同发展涌新潮》,今天聚焦动力源作用强起来,看三地携手,以新质生产力助推产业提档升级。
这里是位于石家庄的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河北中心,在我身边这间会议室里,每月一次的先进膜材料项目线上调度会正在进行,来自天津、河北的项目负责人汇报各自进展,共同交流探讨。
天津的津膜科技掌握中空纤维膜关键技术,河北省科学院能源研究所致力于膜材料配套产品研制。去年5月,在国创河北中心的牵线下,双方一同立项,一次津冀的双向奔赴正式开启。
我们双方各自的开发团队在各自的专长领域,有效地协同研发。未来在高端的工业再生水、新能源、半导体领域的超纯水制备(等领域)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成对于进口产品应用的替代。
实验室里,天津、河北在膜产业链的关键技术上合力攻关;实验室外,国创河北中心抓紧谋划科研成果的转化落地。
我们作为科创服务,对它进行持续性地伴随式地成长,根据河北的产业需要,进行精准对接,我们就找到了沧州高新区。因为它这原来有一定的膜产业基础,但是缺少的是高端的产品、缺少的是链主企业。
国创河北中心给咱们提供这样的一个资源和平台的嫁接,那我们来提供基础配套。能够说是我们三方在京津研发 河北转化方面形成合力。
2024年8月,河北津膜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成立;2024年9月,沧州高新区膜产业国创基地获批;2024年12月,全国唯一一支膜材料领域科创基金沧州膜先进材料京津冀创业投资基金启动。
包括先进膜材料项目在内,国创河北中心正在推进项目14个,目前已在省内落地13个。
目前我们已从京津引进了100多项先进的科研成果和技术,也是正在聚焦我们全省的八大主导产业进行需求深度挖掘,联合着京津开展卡点攻关,推进我们河北的产业能够提档升级,把河北的产业体系真正地嵌入到京津冀协同的创新体系里边去。
平台让创新要素汇聚,也让三地协同合力凝聚。那我现在就来到了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在河北打造的又一分中心——雄安中心。去年12月真正开始启动运行,短短两个月,这里又有哪些新的进展呢?
中心负责人介绍,最近,导航国家重点实验室牵头的地下大空间高精度定位导航与控制技术项目取得新突破。
围绕着雄安的特色场景一起来研发,来更符合整个京津冀的市场需求。目前我们整个项目已经突破了复杂环境的超宽带、远距离的新型的芯片的研发。雄安本地化的测试平台,在我们整个芯片研发、反复迭代还有优化的过程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在雄安的地下管廊有一个长期的运营或者是后期的部署,更需要实验平台这边一个长期稳定的支撑。未来在雄安都是一个很好的落地和产业化应用的土壤。
技术人员口中的实验平台,是与雄安中心同步启用的卫星导航公共技术平台。200多种、600多套国内一流设备仪器全部开放、共享使用。
它把我们这个楼宇都变成了一个整体的实验场。现在已经有十几所院校、研究所,包括一些北京、天津的一些高新技术企业都来跟我们接洽。
如今,雄安中心已推动2家国家级科学技术创新平台落地、参与建设2家省部级科学技术创新平台,并申报和承担包括2个国家级项目在内的15个课题。
围绕雄安新区的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方向,我们再打造一批的公共技术平台,通过我们这样一座桥梁,连接起京津的高校以及央企,推动更多的未来产业、代表新质生产力发展趋势的这些项目在新区聚集落地。
在国创河北中心和雄安中心,我们正真看到的是京津冀协同创新的律动。三地正在用创新之智,提升发展之质;用协同之力,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继续发挥两个中心京津研发 河北转化关键平台的作用,创新管理体制机制,特别是科技成果转化机制、项目研发协同机制、高品质人才引进机制,推动更多的京津一流的高水平创新资源在河北落地转化。